先用后付作为新消费时代的标志性产物,"先用后付"通过"0元试用-满意付款"的闭环设计,巧妙击中了消费者"体验先行"的心理诉求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开通该功能的商家客单价提升37%,转化率增长超50%。然而,这项被资本热捧的创新模式,正悄然成为消费者权益的"隐形收割机"。
"手机放在茶几上充个电的功夫,孩子居然用'先用后付'下了三单玩具!"刘女士向记者展示消费记录时,页面显示的0元扣款让她后怕不已。这位谨慎的消费者特意关闭了该功能,但两周后购物时,系统竟默认勾选优先使用"先用后付",导致她在不知情中为商品预付了定金。
记者梳理"黑猫"平台过万条投诉信息,发现五大"雷区":
幽灵开通:超40%用户反映在不知情中被开通服务,部分平台甚至将"先用后付"设为默认支付选项
迷宫关闭:关闭流程平均需7步操作,需通过"设置-支付管理-服务协议-关闭服务"等复杂路径,老年用户直呼"像走迷宫"
自动续费陷阱:部分平台将"先用后付"与会员自动续费绑定,用户误触后需支付双倍费用
退货罗生门:商家常以"已拆封""试用痕迹"为由拒收退货,消费者陷入"付款容易退款难"困境
金融套路升级:部分平台诱导用户将未付款项转为分期付款,年化利率高达24%却未明示
消费领域专家指出,平台通过"0元"的视觉刺激降低支付痛感,利用"默认勾选"制造选择惯性,更以"试用"名义模糊金融属性。要知道先用后付”包含的法律关系复杂多样,消费者可能同时要与电商平台成立“先用后付”的服务合同、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订立开通信用评估服务的服务合同、与商家订立商品的买卖合同。消费者面临数个商业主体的多种交易规则,进而承担了更多的交易风险。
当支付按钮变得"轻盈",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:那些被算法精心包装的"福利",往往标注着隐形的价格。在享受消费便利的同时,请牢记:定期检查支付设置,关闭非必要服务,对"0元"营销保持警惕,仔细阅读服务协议,留存消费凭证,必要时通过12315维权。